成日聽人講「聖誕鐘買匯豐」或者「丁蟹效應」,去到某段時間,當 股市 波動嘅時候,又會有人開始講好多其他「乜乜效應」,究竟有幾多真係應驗?MoneyHero.com.hk 同大家分享吓9大有趣民間智慧!
1.丁蟹效應
丁蟹效應又稱「秋官效應」,源自鄭少秋在1992年演出香港電視劇《大時代》的大反派股市狂人「丁蟹」開始流傳,鄭少秋演出的電視節目一播映,通常都伴隨香港恒生指數不同程度的下跌。如2015年TVB在港股狂飆之際宣布重播《大時代》,後來不僅港股短線急跌,連大陸股市上證指數也一度震盪,就連跨國券商里昂證券亦曾於2004年研究分析「丁蟹效應」。
2.唇膏效應
「唇膏效應」(lipstick effect),是指經濟轉差,消費者不再「豪買」,但又為了滿足消費欲望,故會轉買一些相對較平價、但同時可令心情「靚啲」的美容產品,如唇膏、面膜等。唇膏效應不是甚麼新論點,反正經濟轉差就有人談論這個效應。而這個效應在股市底部運行或見底時,有較多人談論。
3.一月效應
「一月效應」傳統來說,有兩種解說,一個就係每年一月,股市都會升多過跌;另一個就係以一月股市嘅走勢,預測全年表現,即係話如果一月升,股市全年都會升,反之亦然。若按2017年數據顯示,2017年1月恒指大升6.18%,之後全年升幅逾35%。
4.北水效應
自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啟動至今,借港股通(滬深)南下的「北水」,日均成交額勁增十倍,令外資主宰的港股生態悄然生變,亦有了坊間所稱的「北水效應」。最近北水效應更強,使恒指每日成交額形成1000億元新常態,較以往500至600億元的水平,翻了一番。
5.錨定效應
在投資心態上,其中一個散戶經常犯的思考錯誤,名為「錨定效應」,意即當人在對任何事進行決策時,總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資訊,即使這個資訊與決定無關。
6.藍燈籠效應
藍燈籠之所以大吉利是,是因為以前傳統上,家有喪事就會在門口掛上藍色字燈籠,此典故後來被證券界引用,形容某幾隻股份為藍燈籠股,當見到連這些股份都被熱炒時,就知道股市見頂之期不遠矣。
7.萬聖節效應
「萬聖節效應」即平均來說,11月至4月的投資回報較5月至10月這半年的投資回報高,是由荷蘭經濟學家Ben Jacobsen提出,佢曾研究包括香港在內的37個股票市場,由1973至1998年的歷史資料,發現37個市場當中有36個市場符合上述規律。根據現有的研究,萬聖節效應似乎跟宏觀經濟、公司業績、農業作息都無關。
由於2017年全年大部分時間股市都在上升,上述兩個時間段的比較不相伯仲,但2011年至2016年期間,股市則呼應上述的研究,即11月至4月的投資回報較5月至10月這半年的投資回報高。
8.聖誕鐘買匯豐
「聖誕鐘買滙豐」的傳奇來自於在滙豐業績不俗以及派紅股的時期。每逢在聖誕節前買滙豐,不必等很久,靜待滙豐公報業績,好業績若再加上紅股,股價就會炒上去,在聖誕節買入滙豐的投資者就可以趁高套利。因此,在市場上流傳了這一種說法。
在剛過去的2017年,若投資者在聖誕前買匯控,持有至聖誕後而又在本年1月大市創歷史新高後的位置沽出,可獲得逾5%的回報。
9.五窮六絕七翻身
「五窮六絕七翻身」是傳統炒股智慧,意指5月份開始跌市,6月份更加要大跌,要到7月才見反彈。詳細啲講就係,每年5月及6月,投資者擔心在未有新的季度業績公佈前,加上如果股市在第一季累積一定升幅的話,港股會先行出現調整。當完成半年結後,投資者會重新再把資金投入股市,又或者基金經理會重新調配資金的分佈,令到7月份有新一番的景像。
翻查資料發現,恒指1996年至2017年這22年間恒指的月度表現,發現「五窮六絕七翻身」的確有應驗過4次,分別是在2008年、2011年及2013年,以及2016年。
以上民間傳聞只作參考,買股票前始終都要考慮自己的投資風險胃納,再作詳細分析,想穩穩陣陣慳錢理財?可以即上 MoneyHero.com.hk 證券戶口、 信用卡、私人貸款、旅遊保險及按揭比較平台,睇晒所有最新優惠,先至作出理財決定!
作者簡介︰
萬賢
現職香港證券投資分析員,曾任職本港報章財經記者。
——
The post 【信不信由你】盤點9大 股市 傳統民間智慧! appeared first on 理財資訊.